1996年6月3日 星期一

經濟轉型與工人

夏楚

一 九 九 六 年 六 月 三 日

香港工人階級的生活越來越不好過!

一九九五年,各主要行業的失業率都比九四年大幅增加。早已前景黯淡的製造業固然失業率由2.5%跳升至4.2%。目前僱用職工最多的批發、零售、進出口、飲食和酒店業,失業率亦由1.9%增至3.1%。而失業率偏高的職業級別,又主要集中於半技術和非技術的工人。

那些仍可保有飯碗的工人,生活也是捉襟見肘。去年平均工資實質微升2%;但是,個別部門工資不升反減,例如飲食業及酒店的僱員工資便下跌3%。這些數字只是反映工人就業狀況的其中一個圖象,卻未能顯示日益惡劣的工作條件、職業保障的實質情況。一個中年製造業工人被淘汰出來後,在轉職過程中所面對的挫折、屈辱和徬徨;由一個熟練技工變為服務行業中低薪、非技術、工作隨時被取代的底層工人
──箇中滋味實非數字所能表達於萬一。

更重要是,未來前景仍是一片黯淡!

香港經濟情況

香港工業陸續北移之初,港府和不少經濟學者大力宣揚製造業工人的艱苦情況祇是香港經濟轉型的陣痛。香港經濟由工業化轉為以服務業為主。被淘汰的製造業工人祇要參加再培訓,掌握市場需要的技術,隨著服務性行業的擴展,就業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這些樂觀的論調卻忽視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那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核心規律:資本家生產是為了追求高額利潤。資金由低利潤的部門流向高利潤的部門。製造業資金往北走,是為了獲得廉價勞工和土地。服務業大部份不能走,便要將本地勞工變成廉價勞工。

製造業北移是由於資本家在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面對兩個困難。一方面是本地生產成本(廠房、工資)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是其他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大力發展出口工業的競爭。再加上本港地產業蒸蒸日上的高額利潤,有實力的製造業資本家索性關廠賣地,投入地產市場的競逐中。而中、小型資本家,剛好趕上了中國開放改革,優惠外資設廠的契機,便原封不動地將本港勞動集約的生產模式搬上珠江三角洲。利用國內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

製造業在本地生產總值和總就業人數中所佔的比例不斷下降。由八四年的24%和37%,下降至九四年的9%和20%。相反,服務業(註一)在同期所佔的比例,則由67%和54%,分別上升至83%和71%。而其中尤以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發展速迅。在同期佔有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5.6%急升至26.1%。是服務業中發展最快的。

這種轉變反映出香港經濟由原本倚重出口本地廉價商品,轉而為珠江三角洲、甚至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加工區服務。香港一方面由於地理上處於中國南大門,亦是傳統的航運中心,另一方面港府的不干預政策,資金自由進出,令到不少跨國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和融資公司,更有利地面向中國和亞太地區這塊肥肉。近年,香港建立成亞太區重要的金融和航運中心。服務業和轉口貿易發展急劇。香港越來越倚賴中國和亞太地區國家全面投入世界市場。香港本身出
口不斷萎縮,工業北移祇是原因之一。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場,除了中國外,近幾年對美、日、新加坡和德國的本地出口貿易指數都低於1990年。九六年一月相比於去年同期,也是除中國以外都普遍下降。而輸往中國的出口產品,有大約71%是進行外發加工。

香港本地出口近幾年都是負增長,原因是出口主要市場,特別是美國、日本均經濟放緩。但是,另一方面,本港的轉口貿易卻蓬勃發展。九五年轉口貨值佔整體出口貨值的83%,而九○年所佔的比例則是65%。雖然,中、英、日仍是香港轉口貿易的最大市場,但是近年增長率都大不如前;特別是對中國的轉口貿易,更由八十年代末期的高峰滑落,近年由於中國實行宏觀調控而增長放緩。

另一個異軍突起的轉口市場是亞太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所佔貿易佔額雖少,但近年增長迅速。九五年輸往該地區的轉口貿易上升21%。馬來西亞和泰國增幅更大,分別上升53%和32%。輸往這些國家的商品以原料及資本貨物大幅增加,反映這些國家出口工業的增長。

上述情況是拜工業國推行所謂全球自由貿易政策所賜。工業國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等,強迫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實行以出口工業為主的經濟政策,設立出口加工區等對外資的種種優惠措施,以吸引外資的流入。

明顯地,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是企圖走四小龍,特別是香港、星加坡的老路,以廉價的資源吸引外資踏上工業化的路。這些外來投資不單包括工業國家例如美、日;新興的亞太地區工業化國家四小龍,也大量湧入這些國家。例如台灣將會取代日本,在東南亞成為最大的外來投資國家。香港則是在中國最大的投資者。面對工業國家的保護主義和本地工資的增加,新興工業國的資金也四處流竄、尋求更高的利
潤。

在貿易自由的幌子下,世界各國便成為跨國公司的樂土。工業的流程在各地操作。日本的跨國公司在泰國或馬來西亞進化勞力密集的工序,在四小龍等工業化國家進化技術密集的工序。這種資金、半製成品、原料等在地區中的流竄,造成了亞太地區區內貿易和投資的增加,也構成了所謂「亞太紀元」的神話。 

香港的發展是與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轉型分不開。服務業,特別是金融、保險行業的蓬勃與離岸貿易。轉運的增加是與地區內分工有密切關係。香港在短期內能夠分一杯羹。但長遠前景又如何呢?亞太地區的工業化是與發展國家為出口市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估計,發展國家今年經濟增長祇有2.4%,低於4.1%的全球增長率。加上歐美國家競相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這些遲來的工業化國家能否有四小龍六、七十年代的風光呢?以廉價勞力作支撐的工業化,又如何建立強大的內部消費市場去承托工業化的速度呢?遠的不說,單是近期中美貿易之爭,一旦美國真的實行懲罰性的措施,珠江三角洲的出口工業便面臨重大打擊。香港資本家已經揚言將會造成一萬多名本地工人失業;對國內勞工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了。 

其實,香港經濟已進入了放緩的階段。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由86-90年的7.5%,下降至91-95年的5.5%。即使被喻為發展上一枝獨秀的轉口貿易,也由八十年代末的高峰滑落。而且更是隱憂重重。轉口貿易最重點的是中國市場。目前中國珠江三角洲及廣東沿海由於航運設施與及與之配套的包裝、運輸和保險業均落後,至使香港成為轉口運輸中站。一旦國內港口條件成熟,以更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作招徠,香港的轉口事業必受影響。

資本家的對策

亞太地區的經濟結構轉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資本家固然各得其所,對工人階級的影響卻是百害而無一利。首先經濟轉型便將製造業一半的工人轉了下來。香港工業北移之初未致造成大量工人失業,一方面是與轉口貿易有關的行業發展,另一方面是內部消費市場的擴大。地產、股票的興旺,八十年代工資的實質提高,都促進了私人消費增長,帶動了以內部消費為主的行業(例如批發、零售和飲食業),使被淘汰的製造業工人能擠身在服務行業中勉強糊口。其中以批發、進出口及零售業增長最大,在八八至九五年期間就業人數增加了一倍。失業率在九○代初期,仍能維持在1.7%的低水平。

就如前文已指出,低失業率並不能反映轉業工人面對的困難。轉業工人半生所學的手藝化為烏有。變成為服務行業勞工結構中的最底層成員。職業條件、保障和工資水平均下降。中年女工更受到年齡歧視的對待。

但是即是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近年仍要面對職業不保的威脅。隨著香港整體經濟放緩、出口不振、股票地產熱潮過去,內部消費市場亦隨之而不景。與內部消費有關的行業便首當其衝。零售、飲食及酒店業的就業人數持續下降。工資增長放緩了,有些行業(例如飲食業)更下降。工人的情況更惡劣。所有行業工人的工資,相對於九○年,全部下降。

面對利潤下降,資本家祇有向工人開刀,以降低生產成本一途。服務業中可以轉移的部份便向外移。例如匯豐銀行將業務的後勤服務工作往北移,在廣州設立電腦資料分析中心。國泰航空將電腦中心移往雪梨,因該地的地價祇有香港新界土地的1%。不能走的行業也千方百計降低成本。方法其實十分古典,一是擴大勞動力來源,藉以壓低工資,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率。另一是提高勞動強度。

擴大勞動力來源最直接的方法是引入外勞。另一種方法是透過所謂管理合理化措施引進新力軍。在一些以內部消費為主(例如百貨、飲食業等)的勞力密集的行業,管理趨勢是所謂提高管理彈性,增加聘請兼職工、臨時工。一方面可以減少全日制工的人數,又可以節省給予全日制工的福利開支。而且這類工種,有源源不絕想提高家庭收入以應付生活費上升的家庭主婦,還有轉業困難的中年製造業女工。

增加勞動力強度一方面是削減人手,二份工一個人做。例如在一些公共屋村清潔工作上,便發現原本三個人做的工作,變為一個人做,但薪金卻非支三份。另一種方法是引入節省人力的先進器材。近年辦公室設備出口幅度大增,九四年有32%增長,九五年也有16%。況且還有另一種更赤裸裸的做法便是裁減「冗」員。

工人的對策

面對嚴峻的就業情況,工會理應團結工人,展開保障工人生活、工作權益的鬥爭。近年工會活動無疑較前活躍;但是,卻未能朝向一個正確的方向。

爭取失業援助金的行動是雷聲大、雨點小。近年動員面較廣的行動更錯誤地將矛頭朝向同是工人階級的外勞身上。

資本家的樂土便是打著「自由貿易」的幌子,促進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資本的自由流動使資本家暢通無阻地追逐高額利潤,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使產業後備軍的供應能源源不絕,在農村甚至別國的剩餘勞動力能夠「自由」地投入勞動市場。

香港工會團體對資本的自由流動不吭一聲,企圖限制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以保証工人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但是,當工人階級本身未有集體談判權和有關勞工法例去保障工人議價的能力,而祇是純粹透過勞動市場的供求來調節時,即使杜絕了外勞的供應,資本家為了更大的利潤,也祇能向工人工資開刀。

製造業、建造業、批零,飲食業和社區、個人服務業的工資佔增加價值(註二)的比例是最大,也是要求外勞最殷切的行業。除非增加價值佔生產總額的比例有大增長,使利潤的絕對數字有增長(可惜近年事實並非如此)。否則資本家必定要想方設法去降低工資的比例。外勞便是一個方法,即使此路不通,其他方法仍多得很。

面對經濟放緩、資本家企圖壓低工資的情況,工人階級必需提出一連串制度性的自保措施。例如要求設立失業援助金、最低工資制、工資與通膨掛鉤、集體談利權和不公平解僱等,並要保障邊緣工人、例如兼職工、臨時工和外勞的利益,防止資本家分化工人。事實上,在資本早已國際化的今天,任何一國一地的工人階級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當別國工人階級慘受超級剝削時,生活水平高地區的工人的警鐘便已
鼓響了。

註一:服務業包括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運輸、倉庫及通訊業;金融、保險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註二:增加價值為生產總額與中間投產消耗的差額。增加價值分為僱員報酬及經營盈餘總額的組成部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